资讯快递 zixunkuaidi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资讯快递 >

外资眼中的上海自贸区

2014-05-07 10:07:52   来源:国际金融报
来到中国,对于如何安排具体行程,一位来自欧洲知名企业的CEO“纠结”了一番:其中国市场总部的所在地,北京是“不能不去的”;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且对外资一直抱有很好的态度,“这也是一定要去的”;不得不提的是,公司旗下的工厂分布在长三角城市、西部的成都和重庆,站在体恤员工的角度,同样该列入到访中国的行程单之中。
经过多番考虑,这位CEO最终还是将上海列为本次行程的第一站。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上海这座城市“经济发达”的缘故,更因为,中国和上海去年9月释放了更大的改革信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这是中国继续改革的重要信号,我们期待能从这些改革中获得政策‘红利’。”该CEO告诉记者。        
近阶段,《国际金融报》记者在与多位外资制造业CEO或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负责人接触时发现,自贸区是他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但有些CEO表达了“谨慎”的一面: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贸区更多地还是“关乎金融企业和贸易企业”,“自己的企业要不要进入、何时进入”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与此同时,还有部分CEO坦承会长期关注自贸区的消息,以发掘新的市场机遇。当然,对这些外资来说,好消息是,在日前召开的上海市政府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再次表达了抓紧自贸区建设的决心。
“自贸区建设是当前上海最重要的改革任务,不容有片刻懈怠。”杨雄称,“抓紧制订2014版负面清单、探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结合自贸区半年评估进行深化细化研究,继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出一些新的改革举措。”
接受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指出,长远看,外资不会忽视上海自贸区重要的改革要点,因为这确实显示了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姿态。不过,短期看,能否让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对自贸区产生“黏性”,归根到底还要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更多的细则,完善2014版负面清单,并强化执行力等。
先行者
事实上,就首批进驻自贸区的25家企业看,不乏像荷兰世天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意大利杰尼亚(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这样的外商独资企业
28.78平方公里的上海自贸区,一直是企业、政府部门讨论的焦点,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出台新的指导意见和办法。
2013年9月29日上午,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公开政策显示,自贸区的多数条文实际上均与外商在华投资有一定的关系,“减少审批时间”、“缩短进关时间”等方面在自贸区内将“有不小的改进”。
正因如此,一些外资企业很早就表达了在自贸区进行业务拓展的愿望。比如,上海百家合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就成为了“001号”入驻企业,这是由美国微软公司与百视通公司成立的合资企业。
4月30日,市场传来新消息,百视通与微软宣布,将于今年9月在华发布Xbox One。据此前发布的上海自贸区细则,将允许外资企业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内容审查的游戏游艺设备可面向国内市场销售。因此,微软和百视通的行动是对自贸区细则的一次落地执行。
事实上,就首批进驻自贸区的25家企业看,不乏像荷兰世天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意大利杰尼亚(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这样的外商独资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贸区前期动作较大的有不少金融机构。2013年的公开信息是,外资花旗银行和新加坡星展银行“以支行形式入驻”,法国巴黎银行则“将在自贸区设立一般商贸企业”。对此,据上海市银监局4月28日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累计已有3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式获批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营业性网点,其中有20家是外资银行支行。
上海市银监局统计称,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上海自贸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205.57亿元,各项贷款653.54亿元,各项存款924.84亿元。其中,“人民币跨境资金池业务、人民币境外借款、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服务等新型自贸试验区业务也相继开展”。
新机遇
对于上海本地企业来说,在自贸区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可能也会享受到上海自贸区的“溢出效应”
《国际金融报》记者与多位外资企业和中资企业的负责人交流后发现,自贸区在他们看来是“某种程度上的新机遇”,并期待能让公司的业绩“更出色”。
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邱栋近日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自贸区的种种设定,肯定对贸易和金融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也会带动企业的国际结算。”他透露,“公司目前高度关注自贸区,也在分析、学习自贸区的相关政策,等待最佳的时机进入到自贸区。”
法国纺织品、皮革、工业面料整合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力克的首席执行官Daniel Harari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自贸区给公司创造的机遇或价值相对有限。但我们仍会密切关注自贸区的发展,看是否有采取进一步动作的必要。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自贸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开放的程度。”Harari对记者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这个信号本身,就可以给公司带来价值。”Harari说,“比如,我之前一直强调,公司现在25%的投资投向于中国。而上海自贸区的成立,让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投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在上海茂金物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蔡昱看来,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完善,物流企业会获得较大利好,并有助于提升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除了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外,公司将结合自贸区的政策及客户需要,提供增值服务,如货品的分拣、延期装配和包装等。”蔡昱说。
“我很看好上海自贸区的政策,这是中国必走的一步。但与欧洲和美洲的自贸区相比较,中国还有很大一步要向前跨越。”在欧洲和亚洲都工作过的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集团亚太区公务与通用航空高级商务总监Andy Gill 4月中旬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就现在已有的政策看,自贸区的出现,会提高公司零件运输的效率,进关时间可能会进一步缩短,这也是公司所喜闻乐见的。基于此,我乐观地预计,这会一定程度上加速中国公务机和商用直升机市场需求的增长。”
诺莱仕集团则期望上海和上海的自贸区能成为一个交流的平台。诺莱仕集团上海外滩游艇会执行董事长张海丽透露,其将与摩纳哥游艇俱乐部合作,共同在游艇、帆船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并打算借助上海的国际市场地位,抓住更多的市场机会。
不止如此。一位要求隐去单位和姓名的券商策略分析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对于上海本地企业来说,在自贸区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可能也会受到上海自贸区的‘溢出效应’。”华泰证券研究此前就发布报告称,随着美国微软等海外IT巨头逐步落户自贸区,上海本地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类公司天玑科技有望受益,服务于大型企业的软件外包类公司荣之联亦有望获得订单增长。
更重市场
上海和中国一直吸引母公司的投资,不仅因为有自贸区的原因,更多的因素是中国整个市场非常大,人才很多
有看好的,也有谨慎的。部分外资制造企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了“自贸区暂时不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实惠”或“还要继续观察”的想法,并向记者表达了“市场才是决定外资企业是否来到中国的重要原因”的观点。
“我们一直在观察自贸区新政策的出台,同时,非常关注自贸区负面清单的问题。”山特维克大中华区总裁张志强日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称,“自贸区对于一些金融、贸易服务的行业有更大的影响,对于制造企业目前来说还没有相关的影响。”
“中国是集团战略发展的重中之重。”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法雷奥中国区总裁毕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毫不掩饰对中国市场需求的关切和信心。2013年,中国市场销售额占法雷奥全球销售额的13%。未来,公司在中国的订单会持续增长,“有信心每4年翻一番”。
美国综合纤维和聚合物公司英威达的功能与室内材料事业部总裁Ducan近日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上海自贸区并不是该公司关注的重点。但这并不代表企业不看好上海或中国。”
英威达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Jeff Gentry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中国是英威达发展战略最重要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未来会继续引进最新的创新科技保持这一发展势头。公司在中国市场一个重要的举措是,年产21.5万吨己二胺生产厂和年产15万吨的聚合物生产厂,预计于2015年建成投产。”
“根本原因是,上海和中国一直吸引母公司的投资,不仅因为有自贸区的原因,更多的因素是中国整个市场非常大,人才很多。”Ducan对记者解释称,“抛开自贸区不说,上海本身就是吸引公司大力投资的一个地方,未来充满了机会。”
办公空间解决方案供应商雷格斯东亚区总裁Hans Leijten直言,选择在中国不断扩张的根本原因是对市场需求的看好。
法国必维国际检验集团建筑工程服务部大中华区总监庄贺铭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公司与上海大型游乐园项目的合作不是基于政策的优惠,恰恰是“互有需求”,即“在市场中,我们了解到了对方的需求,对方也了解到了我们的技术优势”,这是促成合作的重要原因。
技术型外资企业NCR的大中华区零售行业总经理Gerald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不知晓上海自贸区的最新进展,但对上海和中国市场还是较为关注的。比如,“在解决零售商最关注的问题方案上,中国展现出了巨大的商机。透过与代理企业上海安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能让市场更好地理解公司的产品。”
缘何冷眼
如果上海自贸区新版负面清单能在2013版清单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并推出新的扩大开放举措,那么未来自贸区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红利
一边是部分外资对上海自贸区的期待,另一边却是外资的“冷眼”,甚至认为中国本身未被发掘的市场潜力远比自贸区的出现来得更重要。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外资企业间的反差呢?
上述券商分析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一方面,上海自贸区的有关政策本就不是完全为外资服务的,而是为中国试验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加之部分政策还未完全明晰化,这都让外资企业没有绝对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不同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有不同的发展策略,因此,也会对上海自贸区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纯粹站在外资的角度,他们的想法没错。”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崔新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一方面,外资更关注的是一个国家的市场化情况;另一方面,一旦当地国家的政策不涉及实实在在的税费减免、政策优惠等,关注的企业就不会太多。
这一点,《国际金融报》记者在与外资的交流中同样有所体会。部分外资企业在谈到上海自贸区时,就比对了深圳前海和西部大开发的优惠和政策。对于前者,崔新生对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家本土企业,竟然能在一年时间内创造150亿元的营收及4000万元的流动资金额,“靠的就是前海政策的明晰及不得不提的税收优惠”。
据前海的政策优惠目录,官方对设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类鼓励类产业企业是指以所在区域《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70%以上的企业。“对于部分讲究实惠的外资来说,这显然很具有吸引力。”崔新生说。
针对西部大开发战略,不少外资坦言,不管如何,都会跟着中国的官方政策走,“毕竟,市场存在潜力。同时,当地的政府部门也欢迎外资前往当地进行投资”。
事实上,官方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注没有放松过,且对外释放了较为重要的信号。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就西部开发开放进行调研时说,“有产业就有就业,承接既劳动密集又适应环保要求的产业转移是西部开发重要抓手,要把当地劳动力成本等优势与外来资金、技术有机‘嫁接’,使转移产业落地生根。同时,要加快发展宽带等基础设施,使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也能向西部转移,扩展‘就业容纳器’,带动收入增长。”
“前海和西部地区,之所以为外资关注,实际上不止是优惠这么简单。”前阶段对此做过调研的崔新生对记者说,这些区域更多地是有清晰的战略和详细的条文,能让外资较为容易地进行理解。反观上海自贸区,首先,得承认自贸区不是仅为外资服务的,但进一步比较而言,是不是在规划上、行政审批、负面清单的设置上“更简单化”,让政府的观念和思想“更开放”,这样可以让市场更好地理解自贸区的政策,并真正助力上海自贸区的发展。
对此,有分析称,“如果上海自贸区新版负面清单能在2013版清单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并推出新的扩大开放举措,那么未来自贸区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红利。”
目前,上海仍在不断加强对自贸区的探索。据上海官方媒体报道,前几天上海市委举办的常委会议要求,要牢牢把握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这是自贸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和成败关键。
“制度创新是全方位的,要随着改革试验的推进而不断延伸和拓展,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是今后六个月探索推进的重中之重。要牢牢把握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可复制、可推广,一以贯之、稳扎稳打,不断总结完善,分批推出管用的经验和制度。要牢牢把握风险可控和防范这条底线,任何一项改革必须设立底线思维。”会议要求。